0人評分過此書

平民的先知:卡萊爾與英國維多利亞社會

出版日期
2011
閱讀格式
PDF
書籍分類
學科分類
ISBN
9789860310689

本館館藏

借閱規則
當前可使用人數 47
借閱天數 14
線上看 0
借閱中 0
選擇分享方式

推薦本館採購書籍

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,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

讀者資料
圖書館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
* 姓名
* 身分
系所
* E-mail
※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
電話
※ 電話格式為 區碼+電話號碼(ex. 0229235151)/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
* 請輸入驗證碼
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,通常是指西元1837年至1901年,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時期,這是英國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的轉型時期。就在這個年代,勃朗特(Charlotte Bronte)出版了她的《簡愛》(Jane Eyre)(1847),狄更斯完成《雙城記》(A Tale of Two Cities)(1859),柯南.道爾創作出了福爾摩斯(Sherlock Holmes),彌爾寫下了《論自由》(On Liberty)。
  卡萊爾(Thomas Carlyle, 1795-1881)是此一時期敏銳的觀察者,對當時英國的社會輿論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,是維多利亞時代重要的作家、歷史學家與知識分子。同時代的女性小說家艾略特(George Eliot)曾說過,「在我們這一代中,幾乎沒有一顆優越或活躍的心靈不曾被卡萊爾的著作改變過,如果沒有卡萊爾,過去十年或十二年中所寫成的英文書,每一本都將不一樣。」
  早年的卡萊爾宣稱 「歷史是無數傳記的精華」,強調無名大眾在歷史上的重要性,但到了晚年則主張「世界史是偉人的傳記」,轉而重視偉人在歷史上的影響力。古奇(G. P. Gooch)在其《十九世紀的歷史與史家》(History and Historian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)(1913)書中已注意到卡萊爾兩種不同的歷史思想,他認為「當卡萊爾從事歷史寫作時,所寫的是偉人的傳記,而非無數的與無名的大眾的歷史;而他在中晚年所致力的那種歷史寫作,正是他在1830年所批評的。」將卡萊爾的一生劃分為前後兩期並加以比較,是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研究卡萊爾所常用的模式。
  本書一反過去「兩個卡萊爾」的區分,以及對其「英雄史觀」的凸顯,而指出:「卡萊爾的平民思想為其早年、甚至是晚年的歷史思想與社會評論的中心」; 除了「智識與道德」角度外,更以「疾病」角度,探討克服精神疾病、完成自我救贖的卡萊爾,以及他所置身的「有病的與失序的時代」。本書主張:疾病不只呈現患者生理與心理的現象,並反映出患者當時的文化現象,當時英格蘭所盛行的神經疾病顯然具有「階級性」,流行於中、上階級和商業化、城市化的「生活方式」,被視為是「文化的疾病」;卡萊爾深切體認到「平民的」、「鄉間的」、「勞動的」、「健康的」「蘇格蘭性格」的重要,而貶斥「英格蘭性格」,並且以其蘇格蘭的「鄉野之眼」與「平民觀念」自豪。
  ◎ 本書以卡萊爾的一生與其思想轉折,作為透視英國維多利亞社會的稜鏡,是了解卡萊爾與現代英國形成的重要著作。
  ◎ 附有卡萊爾生平與英國維多利亞社會大事紀,以及卡萊爾著作年表。
  ◎ 附有中英與英中人名索引,便於翻查。

評分與評論

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
幫助
您好,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?
使用指南

客服專線:0800-000-747

服務時間:週一至週五 AM 09:00~PM 06:00

loading